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探索以实践教学为主题的“大思政课”公司产品,推进公司思想政治理论课“3+1”实践教学活动,5月8日下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暨教师第二党支部组织师生赴房山区大石窝镇王家磨村开展课程实践,进行参观学习活动。
房山区大石窝镇王家磨村是大石窝镇最西部的平原村,与河北省涞水县接壤。王家磨,顾名思义因水磨而得名。该村在拒马河旁设水磨、水碾加工粮食,因此而得名。全村总面积1175.2亩,350户,632人。其中农业人口448人,党员35人,支部班子成员5人,2016年还被定为低收入村。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在乡村治理中,该村坚持党建引领,以网格管理为基础,以美丽庭院创建为抓手,以带动产业发展为保障,着力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模式。近年来,王家磨村打造占地890亩的“鲜花岛”,建起集就餐、采摘、游乐为一体的综合生态园。全村逐步建设成为“鲜花盛开的村庄”,先后获得“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称号。王家磨村被推荐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王家磨“五治”法被认定为房山区基层党建品牌。王家磨村从“低收入村”到“最美乡村”的华丽转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
本次实践教学活动坚持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在“行走的思政课”中不断激发员工的学习动力,让历史学习变得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通过实践活动,让师生切身感受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变化,不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师生们真正感受新时代京华大地的伟大巨变,担当起当代师生的责任使命。
【员工感想】
营销23张世豪:
去到王家磨后,我发现了它与其它农村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这里的村民们非常喜欢手工,他们将废品回收做成了跟多漂亮的器具,将院子装饰的漂漂亮亮。我也意识到,原来农村还能是这般模样,里面还有各种动物,甚至有孔雀,以及露营区域。在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大地不仅有了满是高楼大厦的国际都市,还有了一个又一个伴有不同产业链的农村;农民伯伯们的生活水平,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情调,也有了巨大提升。此次实践让我更加清晰感受到了祖国这些年的迅速发展。
金融工程231姜月榕:
王家磨村之行是我第一次参与“下乡”类的实地考察。在村子中穿行而过,我看到每家每户墙上都有牌子,上面是各具特色的标识,“景观小院”“花卉小院”“时尚小院”,标榜着村民们用双手改造之后家园的新生。
从与村民们的亲切交谈中,我知道了村支书能将瓶瓶罐罐变废为宝、大娘是柳条编的好手、李大爷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将危房改成了景观小院......王家磨村用她包容的土壤孕育了一群充满智慧和勤劳的人民,而这也是共同富裕的生动体现。特色产业通过电商平台进行推广,既提高了村民的生活保障又宣传了特色手艺;开发的特色生态园既美化了环境又吸引了游客、提高村民收入。
王家磨村的人们在用实践昭示着乡村振兴的决心,书本上的理论在这一次课堂实践中生动起来,同时也教育了我们青年员工群体应该多提升社会化技能、增强服务人民、振兴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物流类223赵浩清:
绿树成荫,夏意渐浓。初夏的微风中,我们来到大石窝镇王家磨村实践。
一进入王家磨村,我就被这里宁静而和谐的气氛所吸引,总感觉跟我们那儿有点不太一样。
在村委会成员的引导下,我们参观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和村民庭院。宽敞的村道干净整洁,两旁绿树成荫,路灯、垃圾桶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不光墙上能种花,路边还能立体种花。我们也去了王家磨村的生态观光园、帐篷营地,体验了各种有意思的东西,秋千,磨豆浆等等。
最令我、我们眼前一亮王家磨村的“美丽庭院”建设,参观了酒瓶小院、时尚小院、编织小院、田园小院等风格各异的美丽庭院,尤其是酒瓶小院的张叔叔,变废为宝,虽滴酒不沾,但却把废酒瓶玩的别具一格;编织小院的李阿姨,虽操着涞水口音,我们听不太懂,但她去屋里给我们搬凳子坐,热情的给我们演示如何编织。我真正的感受到了叔叔阿姨们的热情,也体验到了王家磨村淳朴的民风。
通过这次参观,我深刻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魅力和意义。乡村振兴不仅仅要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更要保护和改善乡村环境、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王家磨村的成功实践,为我们展示了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注会231陈丽颖:
在周三下午,我们走访了名为“鲜花岛”的王家磨村,参观了老党员和村民们的小院,在这里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人文情怀。村民们传承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并加以创新改造;践行可持续发展,以变废为宝的形式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制品。同时,在全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打造绿色采摘园、生态园,让王家磨摇身一变成为了满眼繁花似锦的大花园。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使得王家磨村成为了一个独具魅力的地方。此次实践活动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悟,也启发了我对乡村振兴的思考与探索。
会计232田思雨:
王家磨村之行:女性力量与乡村生态经济建设的深刻体验
在本次近代史实践活动中,我有幸走访了北京市房山区的王家磨村。这次活动不仅让我近距离感受到了乡村的宁静与纯朴,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女性村民在乡村建设中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王家磨村的自然环境令人陶醉。村庄被绿意盎然的植被环绕,鲜花盛开,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村民们热爱自己的家园,精心维护着这片土地,使得村庄的自然景观更加优美。这里不仅环境优美、民风淳朴,还巧妙地借助生态野营产业带动了经济发展,展现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新模式。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珍惜,让我深感敬佩。
在王家磨村的参观过程中,一对致力于改造村庄环境的夫妻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用创新和勤劳的双手,为这个小村庄带来了别样的色彩。丈夫巧妙地将废弃的酒瓶打磨成花瓶,这一创意既环保又美观。而妻子则利用她的爱好——种植花卉,为村庄增添了生机与绿意。两人还一同设计了“福”字形状的木制花架,这不仅是装饰,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寄托。
这次参观让我意识到,乡村建设并不是宏大的工程,而是可以由每一个微小的改变累积而成。尤其是女性村民,她们以自己的细腻和耐心,为乡村建设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她们关注环境的细节,通过美化家园,不仅提升了乡村的居住环境,也提高了村民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回顾这次王家磨村之行,我深刻认识到,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女性的力量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乡村发展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生,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乡村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保险232洪啸:
在这次参观王家磨的实践活动中,我深受感触。我亲眼目睹了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整洁的街道、现代化的设施以及村民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地村民对废物的利用,对小镇的装饰,都体现了新乡村的绿色发展。我们还参观了当地的院落、合作经营的露营区,了解了新乡村在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创新举措。通过与村干部和村民的交流,我感受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这次实践活动不仅让我开阔了视野,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一名老员工,我很荣幸能够见证时代的发展,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新乡村将会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数经231 刘思源:
今日,我们来到了位于房山区,拒马河畔与涞水省接壤的王家磨村,全村占地890亩地,其中上百亩为种满牡丹的花园,三面环山,三面环水,故名“鲜花岛”。
鲜花是王家磨村的名片,还没有进村,风就带来了花的芬香。在村口有一块写着“王家磨”的牌匾,这块牌匾与其他牌匾不同,它一侧柱子的上方有一个“巨型”石磨极具王家磨的特色,在另一侧柱子上还写着“鲜花岛”三个大字。
走进村落当中,沿途都是鲜花,墙壁上挂着各式各样的花朵编制而成的花圈,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墙上用花瓣编织了5个五角星,1大4小,定睛一看是我们亲爱的五星红旗,而下面的创作者——妇女突击队,顿时我对这个充满红色气息的名字好奇。经过询问得知,由于这个村落中的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常驻300人口多为妇女老人儿童,村中的妇女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精神,投入到村庄的建设当中。34名“突击队员”参与的村庄大大小小的建设,每月进行义务劳动,建设美丽的鲜花乡村。
而鲜花岛另一个特色便是独特的“美丽庭院”。一座座独居风格的美丽庭院构成了王家磨村新的风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废旧利用小院,秉持着“变废为宝”的精神,一个个破旧的酒瓶转眼间变成了花瓶,变成了茶叶罐,变成了笔筒。把无用变有用,变耐用,变好用。既可以培养情操,还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同时可以保护环境,值得大家的学习。